
【UPDATE健康識能|以為只是剛剛好得病?】
#健康識能 #健檢
「醫生!!我都連續體檢作 10 年,今年怎麼會得到糖尿病?!」這是醫生們常聽到的疑問與驚訝。

台灣人普遍追求健康意識高,但健康識能不足下,長期累積問題以為沒病便不檢查,謝明家醫師耐心解釋比如糖尿病的檢測通常需要含五項目,很多人也許檢查項目作不足夠*註3、報告有紅字卻沒處理或沒找對醫生讓問題項目轉好,加上基因是影響慢性病的重要角色,其它如環境影響、生活作息不正常、不運動、肥胖等危險因子,就算落入糖尿病前期階段,大都數人都未曾想就診。
*註3:健康檢查諮詢門診 → 健檢項目百百種,檢查前,也可找專科醫師評估個人狀況再執行適合的項目
診內STORY 不自覺減少你壽命的慢性病
就像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位40多歲的女性患者,檢查出有缺血性心臟病,俗稱冠心症跟李登輝前總統一樣的問題,她幽幽問道:「醫生!為什麼我會變這樣?」「妳膽固醇高了 20 年喔!從 20 幾歲就高,放了 20 年到現在妳的血管動脈硬化差不多而已!」我們看多這種案例,通常女性在停經後才較有機會得到缺血性心臟病,但因健康識能低,完全沒有警覺問題的嚴重性!
醫生談到如果國人從小健康識能就培養提高,懂得找適合你的醫師與團隊分析其問題,比方血脂可能造成 40-50 歲後發生缺血性心臟病,就能延遲 70 歲後再發生,你也不會再意外對醫生們說:「得病,只是我運氣不好吧?!」
【全人照護&智慧醫療|陪你達到目標的中心】
#全人照護 #e化糖尿病
「醫療不是只有藥物,是健康要實施在日常當中!」醫生談到心中優質的醫療殿堂,是以病人為中心、要能改善現有的醫療品質,實行全人照護為主。所謂的全人照護不是把對方視為一個『病人』、而是一位『個人』,所以只要是〝個人〞就需要整體的評估,包括身體、心靈、生活習慣及環境,針對糖尿病病友更該用此態度執行。因此,謝明家醫生將多年累積的豐富經驗帶來我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,2019 年籌備設立「智能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」。

「我的團隊三項(血糖/血壓/血脂)全達標都維持到 30-35% 以上,台灣平均 8.2%,醫療品質一定是高於其他院所!」糖尿病患平均壽命減少十年,血糖、血壓、血脂控制好確實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及延長壽命,然而血糖、血壓、血脂沒有達標,病患大都沒有直接感受到不舒服,但心血管疾病卻因此增加並減少壽命。醫師很有自信地回答,台灣醫療制度很透明化,如果求診前有疑慮,國人可以在國健署的網站上查到每間醫院的品質指標。
「你知道嗎?藥物遵從性很好的病人不到兩成。」醫師回想自己的研究結果,因為許多病患不知道血糖、血壓、血脂控制目標,當然不會了解經由藥物達到目標對自己有多重要,所以藥物服用不會很認真。病患需要的不只是一位醫師及其開出的藥物,而是完整的團隊包括護理師、營養師及藥師等等。此外,糖尿病患到醫院求診,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等待、等候診、等衛教、等抽血、等檢查…,為了在時間上能得到有效率、全方面的照護品質,臨床經驗豐富的謝醫師首先整合一處空間,除了有完整的醫療團隊(醫師、護理師、營養師、運動管理師)及完善的檢查設備,給予就醫上、檢查的感受更好,一站式醫療也利用軟體與流程串連,不再把時間浪費在等待的空檔上。
所謂有感的智能醫療,就是透過如智能平台、app與你互動。比方看診前,己經測量的基本資料等數據(例如:血壓、血糖及體重)就會傳到自己的手機上,中心的平台提供你這次的檢查及查驗報告,利用智能醫療提供需要了解的衛教資訊、之後以問卷評估對衛教資料的了解程度,使於衛教師提供個人化衛教,在踏入診間前,充分了解本次回診的身體狀態或額外得與醫生諮詢的問題,形成良善的就診循環模式、也達到每次回診的目標。
.jpg)
由於是針對個人的整體照護與健康管理,包含飲食、運動都有專人協助。謝醫師也任職本院營養科主管,將本院兩間餐廳定位區隔,位於兒童醫院一樓下的 5D 綠餐廳,可以享用到健康餐點並研發適合病友的各類食物、點心,讓糖尿病友也可以放心的喝咖啡,享用下午茶。在中心的廚房定位則是營養教室,不定期舉辦活動,教導不同病況的病友或有興趣的大眾各種營養上的烹調知識,比方學習餐前正確測血糖與下一餐的飲食平衡,讓健康飲食出入日常生活中。
中心設置全台第一家運動評估中心,慢性病患或亞健康族群在計畫運動前,幫測量全身的肌肉量、肌肉強度、身體平衡度和身體活動能力,由醫生專業評估適合個人的運動處方籤,再進行各類運動或與個人的健身教練指導配合,讓健康管理真正落實在日常中。

下一頁看更多:醫療意義,大多病人不理解注射胰島素的...